蓋提爾難題(Gettier Problem)
根據一個非常流行對「知識」的分析,某個人知道 P ,代表
據說這定義最早源自柏拉圖 (Plato, 428BC-348BC) 的作品 Theaetetu ,並自柏拉圖以降近二千年,一直為大多數哲學家所接受。直至 1963 年, Edmund L. Gettier 發表了一篇極為簡潔的短文 “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?” ,反駁這個定義。
提出反例之前, Gettier 先聲明他預設了兩條知識原則:
反例 1
史密斯和鐘斯申請同一份工作。假設史密斯有很好的理由相信這個命題:
反例 2
假設史密斯有好理由相信鐘斯擁有一部福特汽車。
這兩個例子都要指出,普遍用於定義「知識」的三個條件都不足以成為「知識」的充分條件。也就是說,縱使符合 (i) 、 (ii) 、 (iii) 這三個條件滿足, S 亦不一定知道 P 。
- P 是真的
- 他相信 P
- 他有好理由相信 P原文是 “ S is justified in believing P ”,它不可以翻譯成「 S 合理地相信 P 」,因為「 S 合理地相信 P 」的意思是「S justifiably believes P」,意味著 S 已經相信 P ,但 “S is justified in believing P”沒有「 S 已經相信 P 」的意思。
據說這定義最早源自柏拉圖 (Plato, 428BC-348BC) 的作品 Theaetetu ,並自柏拉圖以降近二千年,一直為大多數哲學家所接受。直至 1963 年, Edmund L. Gettier 發表了一篇極為簡潔的短文 “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?” ,反駁這個定義。
提出反例之前, Gettier 先聲明他預設了兩條知識原則:
- The Justified Falsehood Principle (JF):
我們可以有好理由相信事實上為假的命題 (proposition) - The Justified Deduction Principle (JD):
如果 S 有好理由相信 P , P 蘊涵 Q , S 從 P 演繹出 Q ,而且 S 接受 Q 是從 P 推論出來的,則 S 有好理由相信 Q
反例 1
史密斯和鐘斯申請同一份工作。假設史密斯有很好的理由相信這個命題:
- 鐘斯會得到這份工作,而且鐘斯口袋有十個硬幣。
- 得到這份工作的人口袋有十個硬幣。
反例 2
假設史密斯有好理由相信鐘斯擁有一部福特汽車。
- 鐘斯有一部福特。
- 鐘斯有一部福特或者布朗在波士頓
- 鐘斯有一部福特或者布朗在巴塞隆納
- 鐘斯有一部福特或者布朗在布列斯特
這兩個例子都要指出,普遍用於定義「知識」的三個條件都不足以成為「知識」的充分條件。也就是說,縱使符合 (i) 、 (ii) 、 (iii) 這三個條件滿足, S 亦不一定知道 P 。